课程附件资料 下载

课程简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视频课程与模型特点:(1)采用颗粒流PFC实现土工直剪试验与环剪试验;(2)监测的剪应力-剪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特征;(3)对两个模型所涉及到的dat文件结构及每行代码进行了详细讲解;(4)每个模型都由岩土新君精心优化和调整,并达到最优效果;(5)对于研究岩土力学和滑坡、边坡的朋友来说非常适用。(6)软件版本:PFC 5.0.35。
西红*
老师,请问一下适用于加层理直剪试验吗?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适用。
    2025-03-04
2025-03-04
西红*
老师,请问一下这个模型能监测裂纹分类、能量、和显示各类裂纹的分布吗?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需要添加裂纹监测命令。创作者课程P-06、P-07好像都有。
    2025-03-03
2025-03-03
西红*
老师好,(1)请问一下这个模型适用于岩石直接剪切吗?(2)为什么我导出的图片是应力应变的呀?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适合。你想导出什么图片根据自己需求导出即可。
    2025-02-28
2025-02-28
on*****ao
老师好,有两个问题,(1)我改变了环剪仪的尺寸,外径400mm,内径200mm,高120mm,是依据的是级配生成的颗粒,不过小于0.075mm的占50%左右,生成颗粒太多了,然后我把最小颗粒粒径设置成1mm之后,但是还是有30w个颗粒,这个模型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请问有什么建议进行优化么?(2)在上述条件下我想再设置一个粘结模型,细颗粒(<2mm)之间是线性接触黏结模型,粗颗粒之间,细颗粒与粗颗粒之间是线性接触模型,我想的是仿照第三个接触模型的文件重新写一个文件,不过只更改前几个参数,其他的代码就不更改了,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如果真要按照实际的颗粒级配,那计算量太大了,不是一般电脑能算得动的,别说30万颗粒,就算3万颗粒,三维模型连工作站都够呛。颗粒尺寸这块,尽量去简化,PFC颗粒流最主要的是接触关系,合适的接触力学参数,可以模拟目标岩土体的力学行为就行。
    2025-01-14
2025-01-13
15*******47
老师,请问一下,我想让上边隔板和墙一起运动,该怎么做呀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说明你还没有看明白模型代码。你先找到哪个代码控制下面的墙体和隔板运动,然后按类似的方法控制上面的就行。
    2025-01-12
2025-01-12
15*******47
老师,请问一下,环剪,我施加1500pa压力,很难达到平衡条件,是为什么呀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跟法向压力关系不大。考虑颗粒尺寸,以及颗粒,墙体刚度问题。
    2025-01-10
2025-01-10
15*******47
老师,请问一下,隔板宽度和长度该怎么设置呀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视频中有讲,是通过wall生成的,代码中7-30wall就是,确定四个顶点。你要修改尺寸,先计算顶点的位置坐标即可。
    2024-12-21
  • 15*******47:这样的话,四个顶点只是隔板的长度,设定不了宽度?
    2024-12-22
  • 岩土**:你说的是隔板的宽度还是厚度?如果是宽度,可以通过四个顶点坐标来控制啊。
    2024-12-22
  • 岩土**:厚度的话,意义不大,因为wall本身是刚体,在力学效应上,与厚度无关。如果想模拟占用空间,你可以设置成三维的长方体。
    2024-12-22
2024-12-21
OU******77
老师,请问环剪模型中生成的剪应力剪应变曲线总是有很多突变(在某一剪应变,剪应力突然跳到一个高于曲线很多的值,然后又恢复)是为什么呢?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这可能跟颗粒大小与剪切速度相关。如果颗粒较大,在破坏后,剪切过程中,存在颗粒间咬合情况,导致突增,当越过这个咬合,就会降低。尝试一下减小颗粒半径。更深次问题,可以在技术论坛探讨交流。
    2024-12-05
2024-12-04
岩土**
欢迎在技术论坛发帖交流本课程模型的疑问,以及相关模型的问题,专人回复,提交即发布,无需审核。 [回复]
2024-11-27
15*******26
直剪时候怎么改变剪切方向,是哪个语句控制的?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这个在第四讲有很明确的讲解,建议把视频看完。
    2024-10-30
2024-10-29
岩土**
欢迎大家在本课程的技术论坛交流。可以是本课程模型的疑问,也可以是相关模型的问题。快速发布,无需审核。专人回复,知无不言。 [回复]
2024-10-22
18*******79
老师,环剪模型cb_state显示为2,看help文件中是未胶结或剪坏,那可以认为颗粒是cbond上了么?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颗粒一开始是cband状态的,经过剪切后,处于unband状态。
    2024-10-05
2024-10-05
84*****00
老师,请问pfc里面有办法实现墙体的合并吗?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貌似不可以合并。
    2024-05-15
  • 84*****00:好的谢谢
    2024-05-15
2024-05-15
Zh****TC
老师,那个颗粒一半在容器内,一半凸出wall的没有办法把它完全删除吗?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没必要,你删除一个,会有另一个凸出,主要跟wall和ball的刚度相关。但是如果你把wall的刚度设置过大,会导致步时大幅减小,计算耗时增加。在wall的ball设置好合适的刚度后,计算过程中,可以删除跑到wall外面的ball,本模型有相关命令,无需在设置。如果跑不出去,没必要删掉。如果确实感觉看着不舒服,那就增大wall的法向刚度。
    2024-04-14
2024-04-13
OU******77
老师请问可以实现旋转剪切吗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可以啊,第二个环剪模型就是旋转剪切。
    2024-04-08
  • OU******77:老师请问想实现旋剪实验,中间没有环,是在环剪的模型基础上改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2024-04-24
  • 岩土**:这个就是旋转剪切啊
    2024-04-24
2024-04-07
下雨***
老师,如何导出应力应变数据,我需要用origin绘图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可以用table write 命令将变量输出到csv表格,具体用法可以在帮助文档查。
    2024-01-06
  • 下雨***:table write 命令我没看懂,找到了一个比较傻瓜的方法,供后面跟我一样没有PFC使用经验的同学参考:在PFC内绘制的曲线图上右键,就能找到数据输出的选项了
    2024-01-10
  • 岩土**:赞一个!
    2024-01-10
2024-01-06
15*******65
老师,直剪和环剪中,如果土体上下两层性质不一样的话,怎么实现?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设置两个ball集合就行,然后分别赋予不同的参数。
    2023-11-26
2023-11-25
12******77
老师您好,想请教您关于环剪速率较小的时候怎么实现呢?常规的环剪实验速率都很小的。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可以把环剪速率减小啊,减小到你的试验速率。但是可能需要把颗粒的尺寸也要设置的很小才行。建议做成小尺寸模型试试。
    2023-05-22
  • 12******77:老师,您指的小尺寸是指将直剪装置和颗粒都减小么?如果同比减小的话效果不是还是类似么?
    2023-11-04
  • 岩土**:是的,但是结果不一定一样,应当是受尺寸影响的,你可以试试。
    2023-11-04
2023-05-22
WF***66
之前有看到过另外一个直剪模型,那个模型太复杂了,伺服过程全部是重新编写,根本看不懂。新君老师这个模型直接调用了PFC5.0自带的伺服函数,简单太多了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是的,颗粒流模型中,伺服过程很重要,5.0有专门的伺服函数,很方便。
    2023-01-29
2023-01-29
丈量**
感谢岩土新君分享,确实独树一帜,而且讲的很详细,后面有疑问再请教您!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感谢支持!用好帮助文档,会很快上手。
    2023-01-18
2023-01-18
HM**66
厉害了,岩土新君老师,fish语言代码也玩得这么溜,全能人才,赞! [回复]

    用户回复:

  • 岩土**:过奖了,离散元颗粒流我也是研究了好几年了
    2023-01-12
2023-01-12
P-02:基于颗粒流PFC的直剪试验和环剪试验数值模型
播放次数:789
¥128.00
可用限时积分: 0

折合: 0

可用总积分: 0

折合: 0

收藏
分享
岩土星君

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岩土多物理场耦合;岩土多孔/裂隙渗流;滑坡动力学;岩土工程支护

相关课程推荐
C-15:Comsol相场法水力压裂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该视频课程主要讲解基于相场法的水力压裂理论,以及如何在Comsol中构建相应的数值模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相场法水力压裂基础理论及控制方程精讲,结合经典SCI文献;(2)在Comsol中构建相场法水力压裂数值模型;(3)考虑了不同应力边界条件,复现SCI模型;(4)Step by Step全程操作演示,可跟做。

Geo-06:非饱和多孔介质中NAPL入渗的水-油-气三相流模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课程和模型特点: (1)考虑非水相流体(油相)入渗的油-水-气三相流模型。 (2)模型包括非饱和区和饱和区,油相自非饱和区入渗自饱和区。 (3)密度较小的油相最终浮在水相表面。 (4)本课程包括4个模型,分别是二维模型,二维含低渗层阻隔模型,三维模型,三维含低渗层阻隔模型。 (5)实现低渗层阻隔油相下渗,避免地下水体污染的效果。 (6)课程和模型任何疑问和问题,均可在课程技术论坛交流答疑,专人回复。

C-18:深部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高压气液两相流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期视频课程与模型有如下特点: 1、针对深部含水层储存CO2的工程问题。 2、基于多孔介质两相流驱替理论。 3、考虑质量守恒、达西定律、非饱和渗流相关理论。 4、含水层处于高压饱水状态。 5、采用Comsol自带的多物理场耦合接口。 6、文献解读+控制方程+模型详解+操作演示+总结探讨。

C-24:Comsol深度神经网络DNN之管内流体热化学反应

本期我们结合一个管内流体热化学反应模型,来初步体验一下comsol中内置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这个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管内流体热化学反应模型的讲解和建模,另一部分是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展的代理模型计算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训练和验证。温馨提示:该模型源于comsol官方模型案例,如果能自学的朋友,可自行前往下载学习。如果感觉自学困难,可参考我们的视频课程讲解学习。

C-23:考虑冰透镜体的热-水-力耦合冻土模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该视频课程和模型的特点如下: (1)一维冻土模型。 (2)考虑冰透镜体及其水分阻隔效应。 (3)全面考虑了热-水-力耦合作用。 (4)采用孔隙比的变化来描述水分场的变化。 (5)与C-07冻土模型相比,采用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主控方程、含冰量计算、考虑冰透镜体、渗透系数、与力学场的耦合等方面。 (6)采用Comsol 6.2版本。 (7)文献解读+方程详解+操作建模。

C-14:多孔介质高温热湿流动耦合模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课程和模型特点:1、该模型研究含湿多孔介质中,高温对水分运移的影响。 2、水分的运移包括液态水和水蒸气。 3、模型涉及“热-水-汽”三场耦合。 4、温度变化,影响水分的对流和扩散,以及蒸发;而水分的对流、扩散、蒸发又会影响温度的变化。 5、该模型涉及到多个内置的多物理场及其绑定的接口。 6、本视频课程,包括热湿耦合控制方程讲解、建模接口及参数讲解、各物理场耦合作用机制讲解、step by step操作演示。 7、可以跟做即可学会该模型建

C-05:基于Comsol的降雨边坡模型及稳定性计算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课程和模型特点:(1)在Comsol中实现非饱和土边坡降雨渗流-应力-变形耦合。 (2)实现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降雨后的边坡稳定系数。 (3)在Comsol中自主编辑公式实现耦合建模。 (4)掌握固体力学与渗流力学原理。

C-17:裂隙岩体热-流-固耦合数值建模-以地热开采为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课程和模型特点:1、考虑均质岩体和裂隙岩体的热-流-固耦合。 2、热-流-固三场之间双向全耦合。 3、在Comsol的自带接口上修改方程建模。 4、以地热开采为案例背景,基础理论可应用于多种工程案例。 5、控制方程讲解+操作建模演示。 6、step by step操作演示,可跟做。

C-12:Comsol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理论讲解与模型案例解析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本课程和模型特点:1、本视频课程主要针对地下水溶质运移问题,进行基础理论和数值建模讲解。 2、对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与控制方程做了详细讲解。 3、对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理论与控制方程做了详细讲解。 4、针对5个典型溶质运移模型案例,分别做了详细的模型解析。 5、针对其中1个案例,进行step by step操作演示。 6、本视频课程,从基本原理,到数值建模操作,均做了全面讲解。

C-21:降雨条件下复杂滑坡渗流稳定性研究模型

购买课程后,点击课程附件资料下载,可免费获取模型源文件。模型特点: 1、复杂滑坡结构。 2、VG非饱和渗流。 3、渗流-应力耦合。 4、强度折减稳定性计算。 5、入渗边界为流量-压力自由转换。 6、自由渗出边界与压力成正比。 课程特点: 文献解读+控制方程+模型详解+操作建模。